“偿二代”系列专访之一

时间:2016-01-07 15:21:23.0 来源:

随着“新国十条”以及未来全方位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社会各界对保险业寄予很大期待,这将催生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保险需求。然而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发展步伐加快,监管套利、风险传递等问题开始出现,集团层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这对于监管者、从业者都是新的课题和挑战。尤其是以“偿二代”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制度的出台对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中国保险企业应如何以此为契机优化管理方法,提升企业价值?中国保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如何平衡来自国际市场的潜在风险和收益?本期开始,本版将推出“偿二代”系列专访栏目,以“偿二代”为背景,专访致力于企业风险管理及研究的行业专家,以求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为读者呈现一场企业风险管理的盛宴。

 

□记者 苏洁

保险行业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因此无论是基于监管层面的资本要求,还是从保险公司自身创造经营绩效、提升股东价值的角度出发,风险管理对于保险业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偿二代”体系下,保险公司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在“新国十条”和“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和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保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如何平衡来自国际市场的潜在风险和收益?《中国保险报》记者专访了专注企业风险研究的国际咨询机构——德勤中国的保险行业领导合伙人文启斯先生。作为保监会专家组成员和企业风险管理专家的他,向记者畅谈了他对中国保险业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好企业风险防范。

《中国保险报》:您为什么提出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

文启斯: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中国保险行业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活力,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正改变着中国金融行业的格局。

首先,保险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央在近期不断强调经济新常态需要通过完善现代保险行业的建设,为保持社会整体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提供足够的保障,这也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从宏观层面看,随着“新国十条”以及未来全方位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社会各界对保险业寄予很大期待,这将催生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保险需求。从微观层面看,随着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对于家庭资产配置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不断扩张的行业需求,将引领未来5-10年保险行业进入一个不断加速的发展通道。

其次,从横向看,中国保险行业的地位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以美国为例,到2015年,其保险业资产规模约为17.6万亿美元,银行业资产规模约为13.4万亿美元,保险业略高于银行业。然而在中国,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刚刚突破12万亿元,相比较而言,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91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远低于银行业。这意味我们的保险行业还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要使得我们保险业的地位真正和整体金融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匹配,我们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第三,从纵向看,中国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处于不断加速的态势。1980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而截至2015年底,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已达到2.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三,期间年均增速高达28%。以此计算,2016年底中国保险业规模将有望超过日本,5-7年内赶上美国。另一方面,过去十五年两大金融行业的总资产对比变化,2000年保险业总资产规模仅为0.33万亿元,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约20万亿元;从增长速度看,十五年间,保险业总资产增长近36倍,银行业增长近9倍,保险业体量增长速度远高于银行业。保险业与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比例从近112倍缩小到2015年的15倍。虽然两者差距依然明显,但保险行业的迅速发展已经越发引人注目。

综上所述,在多方面积极因素的引导下,也给予既往多年的积淀,保险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和前景。

《中国保险报》:2015年保险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强劲发展势头,但复杂的市场环境也为保险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风险因素,您是如何看待保险的前景的?

文启斯:我认为近期保险行业的高速发展,实际上体现了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活力的新兴市场从相对单一的业务发展模式向多元化、多业态转型的态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百花齐放的态势,一方面由于“新国十条”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进一步打开了保险行业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近期一系列监管规则的出台为保险公司做大做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具体而言,我认为当前的这种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保险行业多元化发展体现在业态上。一方面,传统寿险、财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几大老牌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其他保险公司的发展态势也不容小觑。另一方面,随着新一波保险行业扩容潮来袭,新涌入者络绎不绝,机构扩容与多元发展相伴,在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诸多资本开始转向再保险、健康保险、相互保险、信用保险、互联网保险、保证保险等专业细分保险领域,借助股东在相关领域的业务协同优势切入细分保险市场,为行业向多元化拓展和竞争带来优势,给行业带来新气象。

其次,经营主体的不断增长和多元化发展为保险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业态不断出现,形成了行业强劲的增长点。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已成为保险机构销售和服务的新兴渠道,互联网保险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对行业保费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混业经营的综合性保险集团数量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业务领域,而积极寻求集团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随着不久前泰康在线的开业、前海财险获准筹备,同时拥有产险和寿险两张牌照(包括正在筹建之中的)的公司队伍达到18家,加上正在谋划第二张牌照但尚未获得批准的,约有20家机构。从全行业来看,目前实现集团化发展的保险公司已经有超过10家。按照“寿险、产险和资管公司是成立保险集团的三大标配子公司”的标准,相信同时拥有产险和寿险两张牌照的公司,将以集团化发展为目标,打通产寿和资管业务的壁垒,发挥联动优势,大力开展综合金融经营模式,满足客户对于保险服务的“一站式”需求。

当然,凸显集团化综合经营优势显现的同时,保险公司也需要有效应对和防范潜在的风险。正如保监会2014年年底发布的《保险集团并表监管指引》指出的,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集团化发展步伐加快,监管套利、监管空白、风险传递等问题开始出现,集团层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这对于监管者、从业者都是新的课题和挑战。

《中国保险报》:随着金融行业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保险行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您认为中国保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如何平衡来自国际市场的潜在风险和收益,有效提升自身价值?

文启斯:我们都注意到,中国保险业在不断的“走出去”,寻求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这一方面是顺应了金融行业全球化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是跟随“新国十条”和“一带一路”等政策和概念的指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保险公司已经着眼于在国际市场获取资源和收益的决心。

首先, 境内外监管的趋同为我们“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随着“偿二代”等一系列新监管制度的出台,中国保险行业在境内和境外所遵循的规则和标准从理念和原则上已经愈发趋近,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保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监管和沟通成本大大降低。显然,中国保险行业进一步纳入全球一体化的监管体系中,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保险市场运行的安全性、公正性与有效性,更将为中外资保险企业在境内外都创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从而使中国保险企业能够更为顺畅的在国际化潮流中淘金。

其次,自中国入世以来,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也从一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地促进了中国保险业的全球化。从积极影响来看,第一,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促进国际竞争,从而完善国内的市场体系。第二,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外国资本的进入能够增加就业,并提高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这些都为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做出了必要准备。

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下,我认为国内企业无论主观意愿如何,都会被卷入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与其故步自封,不如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在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的同时,用一种更为积极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

《中国保险报》:2015年,保险公司在参与资本市场方面可谓引人瞩目。您如何看待其中机遇和风险?

文启斯:我们在2015年反复听到一句话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这实际上体现了监管层面对于保险行业的预期,也就是在紧抓资本和风险这个主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从而推动保险公司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广泛进入各个新的经营领域全面参与资本市场的运营。

我们可以从时隔6年再次“大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征求意见稿)》中,鲜明地看到“放权”,首先是扩大了保险公司投资的范围,包括拓宽保险资金运用形式,允许保险资金投资股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和以风险管理为目的运用金融衍生品;另一方面进一步释放保险资本,进一步推动保险公司资本运营的实力。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原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新制度的出台,极大的激发了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活力,也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的地位。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主动参与资本市场的运营。以房地产市场为例,诸多大中型保险公司均与房企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而前不久安邦保险成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更是在业界造成不小的影响。可以想象,随着监管环境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我们将会在资本市场的更多领域听到中国保险企业响亮的声音。

《中国保险报》:以“偿二代”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制度的出台对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中国保险企业应如何以此为契机优化管理方法,提升企业价值?

文启斯:保险行业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因此无论是基于监管层面的资本要求,还是从保险公司自身创造经营绩效、提升股东价值的角度出发,风险管理对于保险业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在“偿二代”体系下,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将直接体现在最低资本的要求中,也就意味着风险管理将会带来“真金白银”的价值。具体来说,根据中国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分,将会对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要求产生从“减少10%”到“增加40%”不等的影响。这将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内部挖潜,降低最低资本要求,从而达到提升资本效率和效益的目标。在“偿二代”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中,重点关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对于风险偏好、关键风险指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精细化管理工具的建设和应用。这也意味着传统意义上作为第二道防线、久居业务发展幕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未来将与公司的资本需求产生直接而紧密的关系,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其次,从保险公司自身发展来看,需要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公司未来发展保驾护航。第一,保险经营中巨大的不确定性,要求经营者在面临诸多市场机遇的时候,在做出经营决策前要通过量化模型等科学工具审慎评估业务机会中的风险暴露是否超过自身的资本承受能力,是否有可能由于业务经营的波动性影响公司整体财务表现的稳健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风险偏好体系实现对于业务的“算了说”,从而避免“说了算”的赌博心态。第二,经营中各类突发事件的紧迫性要求保险公司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运转机制,全面覆盖监控、分析、处理和后续跟进的整个经营闭环,从而保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整体发展方向可以始终与公司预期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险导向的业务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公司构建从董事会、管理层到全体员工自上而下参与的分工明确、路线清晰、相互协作的治理架构,也是关键要素之一。

《中国保险报》:您对2016年保险行业的发展有何期待?

文启斯:我认为在2016年,随着投资渠道放开、资本市场表现、银保业务的挑战、监管政策的调整等,我国保险行业市场将在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日趋成熟。我非常高兴能够有幸见证这些,也期望中国保险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稳健经营,持续发展,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竞争中不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