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专题报道 保险要闻 学术动态 海外保险 保险数据 地方保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领导 理事会组成 组织架构 大事记
保险知识 保险案例 保险史话 法律法规 消费者问答
刊物 地方刊物 图书 文集 论文 课件
课题 征文 专题研究 保险史 奖学金 调查报告 教育培训
从产品差异看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
■高志强
一、问题的提出
恶性竞争是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保险公司为增加保费收入,纷纷采用降价竞争的手段,甚至将价格定到低于成本的水平。以车险市场为例,为了纠正车险市场的恶性竞争,保监会统一了车险条款和费率,严格规定费率浮动上限。虽然车险市场的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只是从降价的形式变成了超限支付手续费的形式。恶性竞争不仅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引发保险公司承保亏损,还严重扰乱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秩序。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我国保险市场走向了过度竞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市场主体过多
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过度竞争是市场主体过多造成,因此主张限制保险公司的数量。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截至2007年,我国共有保险公司102家,比2002年增加60家,增长比例高达120%。保险公司数量的急速增加,加剧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激烈的价格战成为市场竞争的代名词。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截至2003年底,美国有保险公司5000多家,香港有保险公司近200家。相比之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并不是较多,反而是相对较少。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是过度竞争与不充分竞争并存,即竞争手段单一,过度依赖价格竞争而忽略了其他竞争手段,造成竞争层次低、竞争不充分。
(二)保险公司不理性
部分学者认为,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的不理性。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部分保险公司形成了“重规模,轻利润”的经营导向,致使产生了恶性竞争。这种观点具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事实: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多保险公司是被迫进行价格竞争,不参与恶性竞争的保险公司将面临严重的业务萎缩。因此,单个保险公司不是形成恶性竞争的根源,最后的问题还要回归到保险市场。
(三)监管力度不足
部分学者认为,形成保险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保险监管力度不足。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监管力度不足,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监管只是一个外部条件,不能说是因为监管力度不足造成了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而应该从保险市场的内部去发掘形成恶性价格竞争的根本原因。
(四)行业协调不够
部分学者认为,保险公司之间的持续性非合作博弈是造成恶性价格战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认为,保险公司间的非合作博弈一方面体现为保险公司的合作意识差,另一方面体现为行业内协调不够。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产业经济理论和博弈论告诉我们,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勾结的卡特尔联盟是不稳固的,每个联盟成员都有秘密降价的动力,并最终导致卡特尔的崩溃。如果依靠外力强迫实现价格联盟,则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市场分配资源的效率。此外,新的市场主体的加入也将会导致价格联盟的不稳定。
可见,上述观点并未抓住我国保险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的根本原因。在否定以上观点的基础上,下文将对我国保险市场恶性价格竞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恶性竞争的深入分析
(一)恶性竞争的原因
保险公司进行价格竞争的直接原因是这种策略被市场所接受。如果降价并不能提高投保人的需求并增加保单销售量,保险公司肯定不会选择恶性价格竞争,恶性价格竞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投保人为什么会接受价格竞争呢?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投保人来说,就形成保险公司不会破产的主观印象。投保人认为,即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也不会破产,不会影响其保险金的领取。再加上保险公司间产品同质化严重,对投保人来说,选择哪家保险公司并不重要,关键是哪家保险公司更便宜。投保人的这种心态,迫使所有公司加入价格战。如果选择不参与价格竞争,保险公司面临的就是客户流失和保费收入下降。可见,正是由于保险产品的差异没有体现出来,价格成为投保人选择保险产品的唯一标准,价格竞争也成为保险公司可选择的唯一策略,这是保险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的根本原因。
(二)恶性竞争的解决思路
之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方法,包括加强市场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科学定价等。理论上,执行这些政策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但实践中,这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消除恶性价格竞争,并不是完全消除价格竞争,因为价格竞争是必然存在的,而适当的价格竞争也是必须的。过度的监管和行业协调,会破坏保险公司的自主性,降低市场的竞争,损害市场效率。此外,当价格是投保人比较保险产品的唯一标准时,保险公司的科学定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消除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就要改变价格是衡量保险产品单一标准的现状,即推动产品差异化。
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竞争策略有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而非价格竞争的主要方法是产品差异化。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我国保险市场形成恶性的价格竞争,是因为保险产品差异化不明显,产品差异竞争不充分。近年来,围绕保险产品差异化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一直在进行,监管机构也一直大力推行保险产品差异化,推动保险服务创新。但是实践证明,差异化策略的市场效果并不明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产品差异化的脚步?
三、保险产品的差异分析
之所以差异化策略的效果并不明显,是因为我们对保险差异化的理解存在偏差。传统观点认为,保险产品的差异体现为保单条款的差异和服务的差异。这种理解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保单条款和服务都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一旦某个保险公司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保单或服务模式,其他公司很快就会模仿,从而使得保险产品趋于同质化。第二,消费者对保单条款的区别度不高。一般来讲,保险产品都非常复杂,消费者很难完全理解保单条款。第三,服务的差异性很难体现。保险产品最主要的服务过程就是理赔,过分强调理赔差异很可能引发理赔中的恶性竞争。而其他环节的服务差异很难体现,并且对投保人的决策的影响程度很小。可见,如果只将保险产品差异局限在保单及服务差异的层面,那保险产品差异化就不容易体现,期望通过产品差异化解决恶性价格竞争的目标也就不容易实现。要想推动保险产品差异化,应该找到投保人最重视、最关心,并且不易复制的差异,即保险产品的本质差异。
(一)保险产品的风险性
保险产品的本质差异应该是由保险产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传统理论在分析保险产品特殊性时,只关注了保险产品的无形性与消费的滞后性,而忽略了隐藏在保险产品背后的风险性。对于一般商品来讲,消费者一旦付钱购买,就可以实实在在的拥有,供需双方立刻就能够确切知道交易结果,交易即宣告结束。而对于保险产品,它提供的只是一种保障,对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承诺。在投保的过程中,缴纳保费在先,而享受保障在后。付款与消费的这种时滞,就使保单的消费中蕴涵了风险。投保人缴纳保费后,当其发生保险事故需要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保障时,如果此时保险公司破产,那么投保人就无法享受应该得到的保障,也就不能“消费”到购买的保险产品。对投保人来说,保险公司的破产风险就形成了一种产品风险。因此,保险产品存在风险,风险性是保险产品的特殊属性。
(二)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
不同的保险公司,如果在同样的价格下销售相同条款的保单,那保单所含的风险肯定也是不同的。所以,保险产品具有风险性差异。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购买的是一种保障,因此其最关注的是这种“保障”是否具有保障性,即保险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对于投保人来说,保险产品最根本与最重要的差异,应该是风险性差异。并且,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天然的和保险公司联系在一起,是不易复制的。因此,风险性差异是保险产品的本质差异,也应该是保险产品差异化策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保险产品的风险与保险公司破产风险的关系。保险产品之所以存在风险,根本原因是保险公司破产风险导致的。内容上,保险公司破产风险与保险产品风险是一致的,二者共同指向保险公司的破产。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其更关注公司是否能够持续经营,因此是破产风险。从投保人的角度,其更关注购买的保障是否能够实现,即其购买的产品是否能够发挥功能,因此是存在于产品中的风险,即产品风险。
四、风险性差异的意义与实现方法
如果保险产品的风险性不能体现出来,就会出现保险产品风险性差异的缺失。这种情况下,价格差异成为保险产品最明显的差异,价格成为大部分投保人选择保险产品的唯一标准,这必将导致保险市场出现恶性竞争。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要解决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问题,就应该实现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不再让价格成为投保人选择保险产品的唯一标准。如果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体现出来了,投保人在投保时,不仅会比较不同保险产品的价格,还会比较不同保险产品的风险,更多的投保人将乐意为安全性高的公司而多付一些保费。
投保人在比较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时,实际比较的是保险公司的破产风险。因此,实现保险产品风险性差异,就要让保险公司的破产风险体现出来,让不同保险公司的破产风险的差异体现出来。根据这一思路,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完善的保险公司破产机制和评级机制,使保险公司的破产风险体现出来,也使消费者有了比较保险公司间破产风险的途径。这样,投保人在购买保单时,不但会比较不同保险产品的价格,还会比较不同保险公司的破产风险,从而实现了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投保人会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价格与风险的组合,因此其被细分为不同的群体,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达到细分市场、促进有效竞争的目的。
五、结论
要解决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问题,单纯依靠监管机构的价格管制是不够的。因为只要低价政策被市场所接受,保险公司就有动力通过各种手段绕开监管的限制,同样达到降价的目的。保险业是一个消费者需要承担生产商破产风险的特殊行业,我们需要对这种特殊性进行认识并加以利用。理论上,保险产品的风险应该是投保人选择保险产品的主要标准。实现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可以丰富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衡量标准,改变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结构。由于需求对市场有决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实现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可以从需求的角度,在根本上解决我国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完善保险公司破产机制,建立保险公司的评级机制,体现出保险产品的风险性差异,根本消除恶性竞争存在的基础,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董国升,王新军.当前车险市场竞争特点及对策[J].保险研究,2006年第4期.
[2]王建文.非车险市场不规范价格竞争对策[J].中国保险,2006年2月.
[3]黄余莉.航意险手续费恶性竞争的经济学根源分析[J].保险研究,2007年第2期.
[4]刘愈.论车辆险市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趋势[J].保险研究,2003年第12期.
[5]王银成.论开放保险市场中的竞争策略[J].保险研究,2003年第11期.
(高志强,现为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在读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科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金出[2007]3020号资助)。)[编辑: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