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保险研究》201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旱灾风险的特征及其防范研究——由西南旱灾和冬麦区大旱引发的思考 (本期推荐文章导读)
旱灾风险的特征及其防范研究
——由西南旱灾和冬麦区大旱引发的思考
魏华林 龙梦洁 李芳
(武汉大学保险经济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旱灾不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等级最重,却是受灾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旱灾的缓发性、后延性、复杂性特征,容易引发饥荒、贫困、政治冲突甚至社会动荡等风险,故旱灾的风险管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自然灾害管理或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对旱灾等自然灾害管理的作用有限,“综合风险防范”模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中国的旱灾风险管理采用救助式管理模式,应对有余,防范不足。以HFA框架和国际减灾战略(ISDR)所提倡的“减轻灾害风险,降低社会脆弱性”为宗旨,对旱灾等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防范,使之成为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乃是确保农业丰产丰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历史责任。
[关键词]旱灾风险;脆弱性;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综合防范
魏华林在《保险研究》上发表过的其他文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创新
——养老保险公司为主体的“3+1”模式
龙梦洁在《保险研究》上发表过的其他文章:
中国天气指数保险试点的运行及其评估
——以安徽省水稻干旱和高温热害指数保险为例
朱俊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摘要]本文从运行层面评估了中国安徽天气指数保险试点计划。研究发现,中国指数保险试点在运行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面临不少的挑战。为了提高指数保险试点的运行效果,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为指数保险寻找已有的发展平台、提高保险意识与促进销售、建立严格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以及发挥农户这一重要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其参与农业保险制度决策与管理的机制。
[关键词]天气指数保险;评估;运行层面
朱俊生在《保险研究》上发表过的其他文章:
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与《近期内不宜实行保险费率市场化》一文的商榷
“助推器”还是“稳定器”:保险业对经济产出作用的经验证据
田玲 高俊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现存理论与已有实证结论就“我国保险业对经济产出发挥的作用及程度”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本文运用1999年~2009年保险市场以及GDP的相关季度数据,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论证我国保险业对经济产出的现实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保险业主要发挥的是抑制经济波动的“稳定器”作用,而对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作用并不明显。部分原因在于目前保险发展还处于一个粗放经营阶段。加大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保险资金的使用渠道,不仅是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早日成为经济“助推器”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保险发展;“稳定器”;“助推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田玲在《保险研究》上发表过的其他文章: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视角的长寿风险管理
艾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长寿风险已成为养老保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风险,而作为养老保障产品供给者的政府、年金和寿险公司等机构难以持续、有效地管理长寿风险。本文在分析长寿风险发展态势和现有管理方案的缺陷后,研究了最近的长寿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及其发展动向,即死亡率巨灾债券、EIB/BNP长寿债券和远期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资本市场的长寿/死亡率风险相关衍生品设计与交易,包括长寿债券、死亡率互换、死亡率期货和死亡率期权,最后是长寿/死亡率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长寿风险;死亡率风险;年金;长寿债券
银行竞争主体的塑造及银行保险的进一步演变趋势
——银监会监管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薛梅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37)
[摘要]银行保险本是银行与保险两个主体之间的市场化行为,由于烙上金融改革背景,必然交织政府监管与企业自主行为过程。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的监管政策效应给出理论分析:银监会与保监会两个监管主体监管节奏的不一致造成了银行与保险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市场化滞后的银行在渠道合作中如再不增强主体意识,将导致消费者对两个金融主体难以信任的社会危机。银监会监管的政策效应更多体现为培养及强化银行的主体意识,辅导银行具有市场竞争能力;政府监管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培植合格的市场合作主体来实现。由此,银行市场主体的培育完全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成长已不符合今天银行保险的格局,银监会干预银行的市场行为监管不失为是通过市场监管来间接实现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的社会监管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银行保险;市场合作;监管
薛梅在《保险研究》上发表过的其他文章: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对寿险公司盈利周期的影响
张裕斌 欧阳信 赵亮 郑昊
(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精算部,北京 100020)
[摘要]本文以2号解释的颁布实施为背景,分别从产品层级和公司层级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寿险公司业务规划现金流和模拟典型产品现金流,比较了法定准则与2号解释下不同的准备金计量方法对利润分布和趋势造成的差异,从而比较其对于公司盈利周期的影响。同时,本文分析了2号解释“原则导向”下准备金计量方法的选择与公司发展规模以及公司战略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2号解释;计量方法;摊销因子;盈利周期
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研究
王汝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摘要]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九十五条“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有了法律依据,但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构建独立运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在个人账户制度下,农民工养老保险是看得见、可积累、可转移的养老权益,既可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接,又可以与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依照《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基金实行省级统一管理,依托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3+1”运营管理模式,农民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测算值为42%~52%。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非正规就业;个人账户
王汝志在《保险研究》上发表过的其他文章:
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创新——养老保险公司为主体的“3+1”模式
论产品召回保险的性质
吴祥佑
(福建省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建 闽江 350108)
[摘要]产品召回的前提是产品存在系统性缺陷而不管该缺陷是否已经造成损害。产品召回风险是一种或有的法定义务风险,即在一定条件下才存在的法定义务。召回费用是厂商履行召回义务的费用,而非民事损害赔款。因此,产品召回不是厂商对私法责任的承担而是对公法义务的履行。产品召回保险是一种义务保险而非责任保险,其标的应为整批产品虽存在系统性缺陷但尚未造成损害的产品的召回义务,整批产品存在系统性缺陷且已有部分产品造成损害的产品的召回义务应为其除外责任。
[关键词]产品召回;风险;法定义务;责任保险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保险欺诈识别研究
——以中国机动车保险索赔为例
叶明华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摘要]当前保险欺诈在国内外呈现蔓延态势,尤其体现在机动车保险领域,欺诈识别已成为保险欺诈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保险欺诈识别有统计回归和神经网络两大类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指导思想和识别流程上各有优缺。本文基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车险索赔样本数据,检验BP神经网络在我国保险欺诈识别中的有效性;同时为了尝试统计回归和神经网络的有效融合,本文采用Logit离散模型获得的指标作为精炼解释变量训练神经网络,通过两种预测结果比对分析,构建我国保险索赔指标完善和神经网络欺诈识别技术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欺诈;欺诈识别;BP神经网络
国际不可抗辩条款对保险业的影响及我国的选择
陈晓安 孙蓉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我国新《保险法》第16条正式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不可抗辩条款,这一条款的引入必将对我国保险业的经营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梳理了国际不可抗辩条款引入的缘起及其发展进程,力图从国际视角分析引入该条款的必要性,并重点剖析了其对保险业的正面及负面影响,进而在分析我国不可抗辩条款立法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保险业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不可抗辩条款;保险业;国际经验;路径选择
陈晓安在《保险研究》上发表的其他文章:
孙蓉在《保险研究》上发表的其他文章:
我国保险合同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我国保险理论研究态势及其国际比较——基于学术期刊载文的分析
论保险合同法律规范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制度分析
保险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保险业的变迁与发展
保险保障基金保单持有人救济制度的完善
龙翔
(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84)
[摘要]对保单持有人的救济是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从各国相关立法和理论看,保险保障基金的救济应遵循主要向个人提供救济、道德风险最小化、促进自身可持续运作等原则,在制度上合理规定救济方式、手段、范围、限额等内容。我国现有的保险保障基金救济保单持有人的相关制度应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保险保障基金;救济;个人;道德风险
龙翔在《保险研究》上发表的其他文章:
基于人保健康“湛江模式”的健康保险多方博弈研究
张建军1 刘铠维2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摘要]人保健康“湛江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实现政府、健康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多方共赢的健康保险经营之路。本文从总结和研究“湛江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出发,分析了政府机构和健康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博弈过程,探讨了“湛江模式”取得成功背后的博弈机制。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才能够促使多方进行合作博弈,达到被保险人保障提高、政府机构负担降低、医疗资源充分利用、健康保险市场繁荣的目标。
[关键词]人保健康;湛江模式;健康保险;博弈研究
张建军在《保险研究》上发表的其他文章:
论建立机车险共享信息中心
日本汽车保险市场变革概览
寿险保单的财产属性及相关问题分析
健康保险营销渠道研究
深圳地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研究
财产保险公司品牌建设之我见
背景风险对保险需求的影响
——基于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实证研究
王晓全1,2 孙祁祥2
(1.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保险需求理论研究表明,不可保的背景风险会增加投保人对可保风险的保险需求。本文把2003年发生的SARS看作一次自然实验,来检验背景风险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本文用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邹-检验和时间序列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对存在背景风险时的保险需求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背景风险会增加投保人对可保风险的保险需求,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效应。
[关键词]保险需求;SARS;背景风险;邹-检验;时间序列结构突变检验
王晓全在《保险研究》上发表的其他文章:
孙祁祥在《保险研究》上发表的其他文章:
我国的医疗责任风险及治理研究
孙纽云1 陈华2 金缦2
(1.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 100191;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科技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医患纠纷带来新的特点。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加强,使得我国由于医疗事故、意外和其他风险因素引起的医患纠纷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整体医疗管理的正常发展。本文借由目前我国医患纠纷处理中面临困境的剖析,分析医疗责任风险点的转移、消除和管理,进而分析医疗责任风险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完善医疗风险管理和改善医患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责任风险;医患纠纷;医疗风险管理
考察台湾地区保险市场的若干思考
赴台湾地区考察组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 100033)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保险业反欺诈工作情况、保险业资金运用政策与现状、金融业综合经营与金控公司的发展、保险行业组织的发展与作用等重要问题的考察,借鉴台湾保险业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应建立两岸保险反欺诈合作机制,在大陆逐步建立行业性保险犯罪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反保险欺诈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反保险欺诈国际交流,稳步推进费率市场化和市场退出机制改革,并稳健地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
[关键词]反欺诈;监管;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