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市场化、产品化路径更加清晰

时间:2016-01-18 11:03:32.0 来源:

 

 在大资管领域,依靠强大的母公司支持,保险资管拥有资金久期长、成本低、规模大的先天优势。诞生并成长于母公司羽翼之下的保险资管机构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保驾护航”已逐渐成为保险资管机构灵活性的一大制约因素。

 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保险资金运用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伴随监管层简政放权、市场化进程加速,保险资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股市震荡、资产荒等新的挑战,考验着保险资管公司的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

 市场化仍处“初级阶段”

 近两年来,保险资管机构市场化步伐加快,也走得越发稳健。

 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新政为险资委托投资消除了壁垒,险资可以自主选择投资管理人。政策的放开迫使保险资管机构成长,保险资管公司面临转型。保险资管机构原有的受托资金面临分流,险资长期以来体系内循环的机制也被打破,保险资管市场化竞争面临新课题。

 如何真正地走上市场化道路?只有先将自己置身于市场之中,将自己看作市场中的一员。换句话说,就是作为市场上最重要买方的保险资管公司,需要转变身份,既做买方,又做卖方。

 保险资管机构发展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应当依靠获取绝对收益的投资能力,重点关注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风险偏好低、对绝对收益偏好强的机构资金,在此基础上利用好保险资管母公司的渠道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截至2015年11月,保险业总资产已经突破12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而保险资管业目前管理业内外资产规模逾14万亿元,其中2万多亿是业外资产。保险资管机构的“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发端。

 正是由于这些卖方业务,保险资管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出现了市场营销团队、客户维护团队、售后服务团队,真正从保险公司的直投部门蜕变成资管机构,成为适应大资管市场竞争的市场化主体。

 2015年,保险资管机构的管理能力、投资能力正在逐步为市场所认可,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化仍处在“初级阶段”。

 产品化潜力无限

 自2003年7月首家保险资管公司成立,12年来,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模式的探索初显成效,未来,在大资管发展的钻石十年,市场化引领下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保险资管的发展路径,而产品化将成为保险资管的发展方向。

 从大资管市场几类资产管理机构——银行、信托、基金包括私募来看,资管机构管理的资产实际是产品。但保险资管机构长期来施行的是账户化管理,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法律关系和职责定位不清晰,保险资管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仅为资产配置机构,管理费率也难与市场接轨。

 2013年发端的保险资管产品化改革,使保险资管机构得以摆脱参与单一账户管理模式的被动局面,帮助保险资管公司保持委托投资人的决策独立性,同时,保险资管的产品化也是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增加保险资管公司的竞争力。

 目前,保险资管产品已形成包括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组合类资管产品等五大类系列产品,对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化、提升主动资产管理能力、扩大市场影响力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保险资管产品注册制的实行,助推了产品化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提高了市场化的程度。2016年1月14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注册制实行以来,2013年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03项,合计注册规模3688.27亿元;2014年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75项,合计注册规模3801.02亿元;2015年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21项,合计注册规模2706.13亿元。截至2015年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49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3350.5亿元。

 截至去年11月,占比达23%的另类投资成为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另类投资主要以产品形态存在;此外,包括银行存款和债券在内,占比仍达58%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存在较大产品化潜力。未来,保险资管产品化路径十分明晰。

 大资管竞争日趋激烈,保险资管行业必须加快创新,否则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2015年,保险资管市场化、专业化、产品化、投行化、国际化已在推进和起步,保险资管机构将更加专业,险资出海参与国际并购将更加频繁,投资银行业务也将伴随保险私募基金的扩容和发展更加纯熟。2016年,保险资管业将在市场化、专业化、产品化、投行化、国际化等方面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