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交所即将面世,对保险行业意义非凡

时间:2016-05-20 09:13:56.0 来源:

2016年5月18日,上海保险交易所创立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首届董事会董事名单,意味着从提议到筹建即将完毕已经耗时6年多的时间的上海保险交易所即将面世。众所瞩目的上海保险交易所落地将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再保险的发展意义非凡,将增强国内保险公司的承保和分保能力,解决保险资管产品交易流通难题,并大大提高我国保险行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在保险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保险大国和保险强国的地位。


上海保险交易所姗姗来迟


最早在2010年,由上海市政府向保监会提出上海保险交易所,得到保监会的大力支持,上海组织专家对保交所进行可行性方案研究。


2011年,上海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上海将创造条件创立上海保险交易所。随后,上海、北京、深圳、四川等地陆续提出筹建保险交易所。其中深圳是上海的头号竞争对手,因为几乎和上海同时期提出筹备全国性的保险交易所。


2012年5月,上海金融办、上海保监局及多个保险公司相关人员联合组成了保险交易所研究工作推进小组,加快推进上海保险交易所筹备的前期研究工作。


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成为了关键,为后期的上海保险交易所成立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2013年10月底,上海保监局曾经召集了包括太保、平安、人保航运中心、太平人寿、大地保险、华泰资管、友邦和美亚等11家中外资险企举行闭门会议,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加快了筹备的步伐。


2014年11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加快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


从2010年开始,前后五年时间,上海保险交易所只闻其声不见其形。2015年5月,上海保险交易所筹备方案申请已经上交国务院审批。2015年12月28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同意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保监会在内部下发成立上海保险交易所筹备组的通知,保监会发展改革部、财产保险监管部、人身保险监管部、保险中介监管部、上海保监局、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与此同时,曾于瑾出任上海保险交易所筹备组组长。至此,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进入筹备的实质阶段。


2016年5月18日,上海保险交易所创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首届董事会名单出炉,这意味着一直为行业内外关注的上海保险交易所筹备工作进入尾声,即将面世经营。此前,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也表示,上海保交所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业。


91家发起股东认缴股本22.35亿元


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全名最终定为“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按照“行业主导、股份多元、广泛参与、资源互补”的原则来甄选股东。到目前为止,共有91家发起人股东最终参与到上海保交所的设立中,共认缴股本22.35亿元。


参与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的股东有中再集团及旗下一众子公司、中国平安、太保财/寿险、人保财险、阳光保险、太平保险、信泰人寿、珠江人寿、上海人寿等一众保险公司,平安资管公司等资管公司,慧择、江泰等保险中介公司,上海国际集团、复星投资、中国商飞、东航金控、爱建集团、银之杰、美年健康、恒生电子等20多家非保险公司,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中保协等保险专业协会组织。


在股权结构上,平安系和中再系均持股1.5亿股,持股比例为6.7115%;阳光系和太平系分别持股1.2亿股及1.1亿股;上海国际集团和中国商飞等非保险股东合计持股不超过总股本的25%。上海保险交易所的股权结构设计上,引进非保险行业股东也能够实现互补协同,体现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非保险行业股东持股比例不会超过三分之一,确保保险行业主导保交所。


首届董事会全明星阵容


5月18日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创立大会上,选举曾于瑾、朱仲群、张泓、万放、张维功、任生俊、华生、尹田、熊焰为保交所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其中,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为保交所首任董事长;曾于瑾和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助理、上海保交所筹建方案研究设计小组组长朱仲群为执行董事;经济学家、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华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尹田、北京国富资本董事长、中国并购公会副会长熊焰为独立董事;长江养老董事长徐敬惠、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为第一届监事会非职工监事。此外,还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总裁张泓,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副总经理任生俊,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放。


这是由保险行业的大伽、非保险行业的大牌以及院派的专家组成,每一位都声名显赫,名副其实的全明星级别董事会董事。由此可知,众人瞩目的上海保交所承载着国家、保险行业和社会各界的较高期望。


构建四大平台,打造六大功能


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保险登记交易、再保险登记交易、保险资管产品登记交易以及保险衍生品四大平台;逐渐形成价格发现、交易融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产品创新、自律监管六大功能。


目前,上海保险交易所初步构建了保险资管产品交易、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登记三个业务系统。未来,上海保险交易所还将积极打造开户、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信息服务、数据分析等系统模块。


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成立,一方面可以通过保险相关资产的交易转让、质押融资、资产证券化等盘活保险存量,改善行业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电子保单等技术,为增量保险的新渠道、新产品和新服务提供基础运营平台。


上海保险交易所交易内容主要是财产险、责任险、意外险、健康险、再保险、保险资管产品等;交易主体包括符合会员资格的承保人和存在特定保险需求的投保人;交易场所则具备固定的交易地点和网址;交易服务包括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公司和网络。


保交所落地上海意义非凡


国际金融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上海保险交易所的筹建是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保险中心的战略要求,自提议以来一直呼声甚高,将发挥上海保险市场辐射全国、衔接国际的中枢作用,吸引国内外保险资本和技术,产生集聚作用,无疑将增强上海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此前,上海已具有股票、期货、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独缺保险交易,上海保险交易所落地将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众所周知,保险业资产体量庞大,但保险资管产品缺乏交易流通机制。上海保险交易所设立后,不但能增强国内保险公司的承保和分保能力,还能解决困扰保险业多年的保险资管产品交易流通机制难题,利于提升保险资管产品的流动性价值,保险公司有望真正开始向全面财富管理机构转型,预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类投行业务的开拓,将会出现规模与利润的双重放量。


保交所的成立对于发展再保险业务有重要的意义。保交所是一个保险交易平台,对于再保险业务来说有利于保单的交换,有些公司因为承接了超出自己业务的承保能力,或单一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用保交所这个平台,大家可以通过交易保单来化解风险。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能够很好的分散某些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据悉,在美国保险业务出口中,再保险业务的占比超过了60%,而再保险业务在保险服务进口中的比重更是高达近90%。


保交所预计2018年能实现盈利


根据此前中国保险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对保交所进行的盈利预测,2016年保交所各项业务收入或将达到8000万元左右,到2020年或将超过2亿元,其中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可能成为收入的“大头”。考虑到先期的租金、系统建设、员工薪酬等成本,设计小组在资料中预计保交所将在2018年实现盈利。


如仅考虑三大近期业务平台收入,则到2018年税前股本回报率或为1.8%左右,到2020年将提升至6%左右。如将资管、保单融资转让、互联网等中远期业务收入一并算入,则2018年税前股本回报率将为3.5%左右,到2020年则会超过13%。


上海保交所VS前海保交中心


上海保险交易所由国务院批设,保监会牵头筹建,可谓根正苗红。


2013年8月前海保险交易中心是经中国保监会认可、由深圳市政府批准、在前海现代服务合作区注册成立的一家金融创新型企业,是前海七大金融要素交易中心之一。前海保险交易中心是一个以互联网金融为特征、集B2B、B2C及O2O为一体的创新型保险交易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前海保险交易中心主要股东包括:前海管理局直属的前海控股、人民银行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深圳创新投集团、广东保联金融科技、建银国际、比亚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