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5日讯(记者 郭伟莹)今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划定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五次提及“保险”关键词,涉及农业、医疗和养老三大国计民生重点领域。
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提到,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在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业内专家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以上“保险”关键词反映了国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也为保险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养老将是重中之重,创新或将成为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重点。同时业内专家也建议,进一步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优化长期护理服务筹资制度设计。
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实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地区)先行。今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同时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运行平稳,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属于第三支柱保险中有国家制度安排的部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1月新闻发布会上显示,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人数超过5000万人。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城市(地区)试点走向全国,可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率。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拓宽参加范围。与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具有去中心化、独立性、精算中性等制度属性,理论上可覆盖所有人群。为了拓宽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可取消参加范围限制,为新经济、新就业形态中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创造条件,从而使其成为养老金体系中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第二,完善税优政策。一是在没有资本利得税的情况下,应明确领取的时候对于投资收益部分做免税扣除,与非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享受税收上的同等待遇,增强税惠的吸引力。二是适时提高享受税惠的缴费额度。建议我国适当提高个人养老金的税前抵扣标准。比如,每年的额度提高至24000或36000元。同时,要建立抵扣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化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引入TEE模式。引入TEE模式,尤其有利于促进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四是研究与探索直接财政补贴方式。可研究与探索对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实施匹配缴费制度,进一步鼓励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
第三,建立二、三支柱之间的对接机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工作变动日益频繁。非正规部门快速扩大,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成为重要形式。在新就业形态下,为增强便携性,可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打通,实现账户转移、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管理方面的衔接。一是建立账户转换与对接通道。二是税优政策对接。三是投资管理对接。第二、三支柱均采用委托人投资运营模式,由市场上专业性金融机构投资运营,在治理结构上、投资政策和待遇发放方式都方面都可实现统一,以方便参保者,建立统一的市场竞争秩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王国军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有助于增加个人养老保障的来源,减轻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保险公司应创新养老保障产品,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养老金计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自2016年以来,我国在49个试点城市率先引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截至2023年12月,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参保人数约1.7亿人,通过失能等级评估、享受待遇人数累计超200万人,支出基金约650亿元,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为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自2023年5月1日起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
此外,为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更好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2023年末,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评估管理工作统一要求,以规范化管理推进试点高质量发展。
王国军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理论与实践证明,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需要总结经验,优化制度,不断改进。保险公司应紧跟政策导向,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贡献力量。
朱俊生从人口与家庭结构变迁出发分析认为,我国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凸显,亟需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长期护理筹资制度。他在分析OECD国家公共长期护理融资安排及其逻辑的基础上,认为OECD国家在公共资金预算约束下,在广泛保障与选择性保障之间权衡,保持财务可持续性,支持消费者选择和灵活性。建议可充分吸收各地试点中的经验,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合理筹资体系,建立筹资与待遇精算机制,激发市场经办活力,优化长期护理服务筹资制度设计。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也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和护理保障需求。这也为保险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保险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应社会关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则对中国网财经记者综合分析表示,养老将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中五个“保险”关键词中的三个都落在养老领域,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针对养老制度里面的一些结构性优化,也是目前我国必须要完成的。长期护理保险则实际落地到了养老工作的质量和保障效果上。
他表示,创新或将成为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重点。以上的痛点问题长期以来都收到行业的关注,在明确这些保险发展痛点之后,需要大力度对现有产品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做到高质量发展保险保障。商业保险公司应把握住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机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要升级改善,不断创新,提供更加创新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切实符合我国保险对人民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