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客户陈先生表示在家中收到银行发来的两条扣款短信,金额分别是300元和5000元,随后其接到不法分子冒充某购物平台客服人员的来电,与其确认购物意愿。陈先生随即否认,并要求退款,不法分子以帮助陈先生拦截资金为由,并成功退回300元获取陈先生信任,随后要求陈先生提供短信口令以退回剩余资金。
陈先生当即警觉,并以投诉为由令不法分子露出马脚,诈骗失败。陈先生立马报警,并联系银行工作人员以查证其账户资金情况,发现其账户资金被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获取的登录名和密码,通过网银转入了理财账户。
案例分析
今年来发生的电信诈骗,主要有以下手段:
1、冒充社保、医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以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消费、扣年费、密码泄露、有线电视欠费、电话欠费为名,以自己的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从事犯罪,以给银行卡升级、验资证明清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账户。
2、利用无抵押贷款进行诈骗。犯罪嫌疑人以“我公司在本市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3%,无需担保,请致电某某经理”,一些企业和个人急需周转资金,被无抵押贷款引诱上钩,被犯罪嫌疑人以预付利息等名义诈骗。
3、利用银行卡消费进行诈骗。嫌疑人通过手机短信提醒手机用户,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如某某百货、某某大酒店)刷卡消费某某某某元等,如有疑问,可致电某某某某某咨询,并提供相关的电话号码转接服务。在受害人回电后,犯罪嫌疑人假冒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及公安局金融犯罪调查科的名义谎称该银行卡被复制盗用,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要求受害人到银行ATM机上进入英文界面的操作,进行所谓的升级、加密操作,逐步将受害人引入“转账陷阱”,将受害人银行卡内的款项汇入犯罪嫌疑人指定账户。
案例启示
随着犯罪手段升级,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保护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1、在同一银行开借记卡不得超过4张,并要求各商业银行要抓紧完成借记卡存量清理工作,严格落实“同一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4张”等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卡)和支付账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以前基本上2小时内可以到账,而如果变为24小时后到账,转账人一旦发现自己被骗,还有时间反应过来,可以取消转账或者去银行止付。
犯罪分子最终目的就是我们账户内的资金,因此希望广大消费者碰到涉及自己账户和密码的事情一定要拉起警钟,树立起一道心理防线,遇事不要慌乱,并向公安机关、银行等正规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