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陪伴,你不去诈骗就去了

时间:2023-09-05 10:58:03.0 来源:消费者点评微信号

 

引言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电信诈骗针对老年人?

因为老年人比较孤独,缺少金融知识接触,子女平常给与的关怀也不够。

 

案件还原:

电诈“黑手”正伸向老年人

2019年6月26日15时左右,一位75岁高龄客户到某银行网点办理业务,进入厅堂时客户神情十分紧张,运营经理发现异常后主动上前询问客户办理业务情况,但客户全程未讲话。运营经理察觉后立即邀请客户到自己的办公室交谈,客户始终还是不开口,也不允许运营经理说话。


运营经理通过使用纸条与客户进行交流。客户书写纸条内容表示自己要进行汇款,示意运营经理不要说话,运营经理询问客户汇款的意图及家人是否知情,客户纸条描述她自己已被“司法机关”监听电话且监控位置,必须要把规定的50万“查控款项”汇到某银行指定账户,并且警告她不允许告知其子女及家人,否则会牵连子女及家人的账户一并被冻结。随后,客户又通过手机微信向运营经理出示微信图片,两张图片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刑事逮捕令”和“冻结管制令及北京市金融监管局鉴定证明书”,微信要求其向指定账户办理“安全账户”汇款业务。


运营经理凭借多年运营工作经验,判定客户已遭遇电信诈骗,立即用纸条传递信息给客户,并告知客户“千万不能汇款,这是电信诈骗,我会帮助您。”随后,运营经理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几分钟后,警察就赶到了现场,见到警察后客户才放松紧张情绪,开始开口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

客户跟随警察到公安机关做笔录说明详细情况,客户从公安局离开后又再次返回到网点,对银行工作人员高度负责、帮助自己挽回50万元损失表示感谢。


 

案件启示:

不听不信不转账,陌生短信电话多核实

 

老年人是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人群,诈骗分子利用老年客群风险防范意识弱、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子女不在身边等特点,诱导老年人将自己的金融关键信息,甚至包括取款密码、手机验证码等直接泄露给诈骗分子,极易导致其遭受资金损失。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活动猖獗,手段不断翻新。消费者在接到此类电话、短信、微信等时,首先不必紧张,也不必理会,因为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您把钱转到某“安全账户”。其次,第一时间把这件事件告诉子女、亲戚和朋友,也防止他们上当受骗。再者,若还是半信半疑,可直接拨打110报警。


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相信来源不明的电话、短信和网络信息。若收到陌生短信、电话时,要多方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如果是“熟人”来电来信,要通过其他方式核实信息的真伪。在接到所谓的“国家机构、运营商、航空公司、兑奖单位”电话或短信时,也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真伪。涉及银行卡、网银等问题,直接向银行客服中心咨询,不要使用不明来源的咨询或联系方式。一旦上当受骗,要注意保留证据,并及时拨打110报警。


老年人是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人群,犯罪分子常利用老年客群风险防范意识弱、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子女不在身边等特点实施诈骗行为。


平常我们应该加强和家里老年人的交流,除了避免他们被骗,还可以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不是吗?